化工设备网 - 产品 - 采购 - 企业 - 展会    + 登录 + 注册 + 服务
济南明晓工业技术有限公司
济南明晓工业技术有限公司
Jinan Mingxiao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., Ltd.
企业资讯
色谱仪的发展史
更新时间:2025-06-19 14:23:08

色谱仪的发展史:从实验室技术到现代分析革命

一、萌芽期(20 世纪初:色谱概念的诞生)

1. 雏形:植物色素的柱分离(1903 年)

(1) 关键人物:俄罗斯植物学家米哈伊尔・茨维特(Mikhail Tswett)。

(2) 实验突破:将植物色素(如叶绿素、类胡萝卜素)的石油醚提取液通过填充碳酸钙粉末的玻璃柱,流动相洗脱后在柱中形成不同颜色的条带,首次实现混合物的柱色谱分离,“色谱”(Chromatography)一词由此得名(希腊语 “Chroma” 意为颜色,“Graphos” 意为书写)。

2. 理论奠基(1930-1940 年代)

(1) 马丁(A.J.P. Martin)和辛格(R.L.M. Synge)提出 “分配色谱” 理论,阐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行为,为色谱分离奠定热力学基础,两人因此获得 1952 年诺贝尔化学奖。

二、发展期(1940-1960 年代:气相色谱的崛起)

1. 气相色谱(GC)的诞生与技术突破

(1) 1941 年,马丁和辛格首次提出气相色谱的概念,但受限于技术条件未实现。

(2) 1952 年,詹姆斯(A.T. James)和马丁成功开发***台实用气相色谱仪,以氮气为载气,固定相为涂覆在惰性载体上的高沸点油脂,用于分离脂肪酸混合物。

(3) 技术革新:

① 1956 年,范德姆特(J.J. van Deemter)提出色谱柱效方程(范德姆特方程),指导色谱柱优化设计。

② 1958 年,惠普(HP)推出首台商业化气相色谱仪(HP 5890),配备热导检测器(TCD),推动 GC 在石油化工、环境分析中的应用。

2. 检测器的初步发展

(1) 1957 年,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(FID)问世,对有机化合物具有高灵敏度,成为 GC ***常用的检测器之一。

三、爆发期(1960-1980 年代:液相色谱与联用技术突破)

1. 高效液相色谱(HPLC)的革命性升级

(1) 传统液相色谱的局限:1960 年前的液相色谱采用重力洗脱,柱效低、分离时间长,应用受限。

(2) 高压泵与微粒固定相的引入(1960 年代末):

(3) 1969 年,沃特世(Waters)公司推出首台高压液相色谱仪,使用高压泵(压力达 100-300 bar)推动流动相,搭配粒径 5-10μm 的微粒固定相(如硅胶、化学键合相),分离效率显著提升,“高效液相色谱”(HPLC)概念确立。

(4) 检测器创新:1970 年代,紫外检测器(UV)、荧光检测器(FLD)应用于 HPLC,1975 年蒸发光散射检测器(ELSD)问世,解决了无紫外吸收样品的检测难题。

2. 色谱 - 质谱联用技术(GC-MS)的突破(1950-1970 年代)

(1) 1957 年,霍姆斯(J.C. Holmes)和莫雷尔(F.A. Morrell)首次实现 GC 与质谱(MS)的联用,开创 “色谱 - 质谱” 联用技术,成为复杂混合物定性分析的关键工具。

四、成熟期(1980-2000 年代:技术细分与联用技术普及)

1. 色谱技术的多元化发展

(1) 离子交换色谱(IEC)与尺寸排阻色谱(SEC)的商业化:1980 年代,IEC 和 SEC 技术成熟,用于分离离子型化合物和大分子(如蛋白质、聚合物),拓展色谱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。

(2) 超临界流体色谱(SFC)的兴起:以超临界流体(如 CO₂)为流动相,结合 GC 和 HPLC 的优势,适用于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分离,1980 年代末实现商业化。

2. 联用技术的深化(HPLC-MS、CE-MS 等)

(1) 1980 年代,电喷雾离子化(ESI)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(MALDI)技术突破,解决了液相色谱与质谱的接口难题,HPLC-MS 联用技术迅速普及,成为药物分析、蛋白质组学的核心工具。

(2) 1990 年代,毛细管电泳(CE)与质谱联用(CE-MS),用于分离分析氨基酸、核酸等微量样品。

3. 色谱柱技术的革新

(1) 1989 年,亚微米级固定相(如 3.5μm C18)推出,进一步提升柱效,为 “超高效液相色谱”(UHPLC)奠定基础。

五、现代期(2000 年代至今:微型化、智能化与应用拓展)

1. 超高效液相色谱(UHPLC)的普及

(1) 2004 年,沃特世推出 ACQUITY UPLC 系统,使用 1.7μm 固定相,柱压达 1000 bar,分离速度和灵敏度比传统 HPLC 提升 3-10 倍,推动药物研发、代谢组学等领域的高通量分析。

2. 便携式与微型色谱仪的发展

(1) 微流控芯片色谱(Chip-based LC)技术将色谱分离集成到毫米级芯片上,实现微量样品(纳升至皮升)的快速分析,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即时诊断(POCT)。

(2) 便携式气相色谱仪(如微型 GC-MS)在环境监测、爆炸物检测中得到应用,可通过电池供电实现现场分析。

3. 二维色谱(2D-LC、GC×GC)与高分辨检测

(1) 二维色谱通过两根不同分离机制的色谱柱串联,显著提高复杂样品(如蛋白质消化液、原油)的分离能力,2010 年后广泛应用于组学研究。

(2) 高分辨质谱(如 Orbitrap、飞行时间质谱)与色谱联用,实现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测定和结构解析。

4. 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

(1) 色谱仪集成人工智能(AI)算法,自动优化分离条件、识别未知峰,如安捷伦的 “智能实验室” 系统;自动化样品前处理与色谱分析联用,提升高通量分析效率。

标签:色谱仪